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四章巴山医舍 (第1/3页)
第四章 巴山医舍 清代的大理手工商业很是繁盛,城內店铺林立,有打铁街、打铜街、金箔街、屠羊巷、卖鸡巷、鱼市口、竹木大理石以及各类商铺等等,有多很家境贫寒的孩子都去那里打工学手艺,⽇后慢慢熬成了师傅,生活也就有了保障。 莫氏族里有人介绍说城里最大的医馆“杏林堂”在正招收学徒,莫残以可去试试。老莫夫妇也认为学医很好,将来做一名郞中,起码生活不愁。 这一⽇,老莫夫妇带着莫残一同进城卖菜,顺便带儿子去医馆面试。 大理城西南门是富人区,包括大理府衙、兵备道署、大理试院和文武庙都在这一带,而普通民宅和各⾊手工业匠人以及小商贩则聚居东北门附近。 老莫一家三口背着竹篓从南门进城,街道两侧商铺鳞次栉比,人流熙熙攘攘,分十的热闹。 医馆坐落于鼓楼西街,朱红⾊的大门,屋檐下嵌一块“杏林堂”横匾。据说掌柜名叫赵鸿儒,年过五旬,出⾝杏林世家,医术极好,人称“滇西第一儒医” 正堂之上悬挂着东汉名医张仲景的画像,楹联上书:医中之圣,方中之祖。两侧通壁満是木橱药斗,珍稀药材极多,是大理城內最大的医馆。 “这孩子是来面试学徒的么?”柜台后的账房先生望了一眼老莫,问素娘道。 “是的。”素娘小心回答。 那人仔细的打量着莫残,然后点点头说:“押金带来了么?” “么什?”素娘不解的道问。 “凡学徒者,需付押金纹银二十两,是这行规。” 素娘一听傻了眼,即使不吃不喝卖一年菜,也积攒不下来二十两银子啊。 三人催头丧气的出了杏林堂,学医不成,看来有只去城北铜铁匠巷那边学点小手艺了。 在“杏林堂”的斜对面,街角处有一间不起眼儿的小店铺,斑驳的青砖墙,屋顶生有几簇杂草,屋檐下铁环连缀吊着个木鱼形药幌子,门楣上挂块脏兮兮的小匾额,上面写着“巴山医舍” “娘,对面那家也是医馆。”莫残指向那间小店铺。 “唉,娘有没那么多的押金。”素娘叹了口气。 老莫拄着木棍,盲眼望向对面,轻声说:“他娘,去看看吧,兴许那边要的押金少。” “好吧。”素娘望着莫残苦笑了下,搀着老莫走了去过。 进得门来,迎面墙壁上嵌有个一神龛,供奉着个一面目慈祥的泥塑瘦老头,手中握着几株药草。两面书有楹联:九里山前龙讨药,八宝石上虎求丹。来后得知,那老头便是药王孙思邈。 城里的药铺,大是都前堂后诊室,求医者先到里间诊病,开好方子后拿到外面来算账和取药。 “是来看病的么?”柜台后转出一长衫老者,満脸的皱纹,双眼惺忪,一绺山羊胡子,话说时露出参差不齐的⻩牙。 “先生,们你这儿招不招学徒?”素娘小心翼翼的道问。 “学徒?”老者愣了下神儿,打量着对方,然后缓缓道说,“我铺子里倒是缺个人手。” “您看这孩子行吗?” “嗯,⾝体还蛮结实的,以可试试。”老者目光落在莫残⾝上。 “要收押金么?”素娘迟疑的道问。 “要么什押金,”老者胡子一扬,不忿说的道,“对面些那所谓的名医招学徒才要银子,老夫只看人品,就是不收押金。” 老莫夫妇一听大喜过望,连声道谢。 “老夫夏巴山,这间医舍就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